《唐诗三百首》是我国流传最为广泛的一本诗歌集,书中共收录了唐代77个诗人,311首诗。
在收录的诗歌中,杜甫的诗作数量是最多的。
众所周知,杜甫擅长律诗,他的《登岳阳楼》被誉为“五律之冠”,《登高》也是“七律压卷之作”,《唐诗三百首》共收录了他23首律诗。
别小看“23”这个数字,要知道《唐诗三百首》中李白的诗也就27首。
杜甫的律诗这么出色,那么绝句呢?
杜甫也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绝句,例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但是入选《唐诗三百首》的绝句却仅有两首,七绝是《江南逢李龟年》,五绝则是《八阵图》,无一生僻字,却令人叫绝。
全文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应该算是杜甫最出名的一首五言绝句,短短20字,写尽诸葛亮的千古遗恨。
安史之乱后,杜甫和家人几经辗转到了成都,在好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建立了浣花草堂,过了一段安逸闲适的日子。
几年后,严武去世,失去依靠的杜甫离开成都,流浪天涯。
公元766年,杜甫来到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
见到这些诸葛亮的遗迹,杜甫感慨万千,写下了很多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例如《蜀相》、《咏怀古迹》、《诸葛庙》等等。
而这首《八阵图》便是其中的代表作,短短20字,便将诸葛亮一生的功业,毕生的遗恨写到了极致,令人拍案叫绝。
诗歌开头两句以对偶的形式,极写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功盖三分国”说的是诸葛亮对三足鼎立之势形成的贡献。
众所周知,刘备在得到诸葛亮辅佐前,还只是个寄人篱下之人。
可是后来却一跃成为和孙吴、曹魏并列的大势力,这里固然有其他因素,但是诸葛亮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早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便为他绘制了一统天下的蓝图,“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内修政理,外连孙权”。
而后诸葛亮也是按照这蓝图,一步步助力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就像刘备自己所言“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杜甫这里用一个“盖”字,便是对诸葛亮功绩的最佳概括。
接着的“名成八阵图”说的是杜甫的军事才能。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便是凭借“八阵图”围困了陆逊的十万大军,最后若不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相帮,陆逊恐怕得困死在阵中。
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七分真三分假”,而“孔明巧布八阵图”这一情节便是虚构的。
若“八阵图”当真这么厉害,那么蜀国就不会灭亡了。
那么“八阵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历史记载,“八阵者,象八卦以定位,因井地而制形,兵之纪律也。武侯推演,尽得其妙”。
也就是说,“八阵图”是存在的,在阵法的加持下,蜀军的战斗力也确实大幅提升,但远没有小说中所言那般神奇,可挡十万雄兵。
即便如此,诸葛亮能够推演出“八阵图”也算是奇才了。
这两句极力赞颂诸葛亮的功绩,为后文的凭吊埋下了伏笔。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将诸葛亮的遗恨写到了极致。
“江流石不转”说的是就是八阵图的遗址。
这遗址就在夔州永安宫前,经历数百年的冲刷,万物都失故态,只有这八阵图的石碓依然如故。
石头的岿然不动,就像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坚贞不二,矢志不移。
所以这一句与其说是写石头,不如说是对诸葛亮的另类赞赏与仰慕。
“遗恨失吞吴”这是对诸葛亮的深深惋惜。
这个“遗恨”历来有争议。
有人说是先主刘备恨不能灭吴,为兄弟关羽、张飞复仇。
也有人说是因为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
后来苏轼说“晋之所以能取蜀者,以蜀有吞吴之意;此为恨耳”。
而到了《杜臆》则又有其他的看法,“不能制主东行,而自以为恨”。
我比较赞成苏轼的观点,诸葛亮一直是主张交好东吴的,夷陵之战,蜀国损失惨重,若非如此,蜀国也不会那么快灭亡。
不知你怎么看这里的“遗恨”呢?
- END -
作者:凯紫
看完的读者,记得给凯哥点个赞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