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三岁看大”,这可并非是老辈的“迷信”想法,而是一个规律的总结。一个人在他三岁时的表现,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射出他的未来。孩子不到三岁,像是孩子的脾气,某些行为,某种表现,性格等,不大合适的话,家长要及时引导,如果引导不好,会影响很深,乃至伴随孩子一生。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遗忘过去的经历,它们或许是快乐的,或许是痛苦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会逐渐消逝。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三岁似乎是记忆的分水岭,很多人都不记得三岁之前发生过什么事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听听民间知名学者无量子老师怎么说,无量子虽然只是一名民间学者,却是明星富商御用私人顾问,众多大咖的智慧导师。
民间学者无量子表示,实际上小孩子在三岁之前就已经有记忆力了,虽然那时候他们并不会通过言语表达对周围环境的反应,但是他们也能够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去感受周围的环境和发生的事情。如果是发生了能够刺激大脑产生记忆的事情的话,那么三岁之前的小孩就能够将它们记在脑海中。但为什么长大之后我们反而不记得那时候的事情呢?难道真的是越长大记忆力越差吗?
民间学者无量子表示,实际上三岁之前形成的记忆一直都在脑海中,只不过一般人想不起来而已。相反地,有研究表明人类的大脑在三岁的时候发育是最快的,而且那时候形成记忆应该是最深刻的。而导致我们很难唤起那么久远的记忆的原因,是因为那时候的我们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感官体系,其中主要原因是还不会用言语表达。由此可见语言在形成记忆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间学者无量子表示,,牢固的记忆是通过理解得到的,而三岁之前的小孩子的理解能力并不强,或许他们知道曾经发生过这么一件事,但不清楚这件事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由此看来三岁似乎是记忆的分水岭,在三岁之后人的记忆似乎更加牢固。其实这条分水岭也不是固定的,因为有很多因素影响记忆的形成。
还有很多因素是不定的,比如民间有一种说法:孩子记不住3岁前的记忆是因为孟婆汤带来的负面作用,这种说法我们也只能姑妄听之。
说到“人之初,性本善”,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句话告诉我们,人的本性都是善良的,蕴含劝人向善的意味在里面,“人之初,性本善”源自于孟子的“性善论”因为孟子认为人的本性又或者是天性是善良的,因此才有了《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一说,其中“初”指的是刚出生的婴儿,也就是人生命的开端,而“善”按字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品质好,心地良好,若结合《三字经》来看,应该理解为指的是人性的光辉点,人心的美好,毕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嘛。
古谚语说“三岁定八十”,三,用汉语用词来讲,非实指,而指一个年龄阶段。其中的“三岁”,按现代心理学研究来说,可定为三岁至七岁。在诸多心理学研究资料中显示,人的性格定型,就在儿童的三岁至七岁间。也有俗语称“七岁看终身”,就是指这个意思。也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行,在这个年龄段打下的基础,一个孩子童年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变化。
民间学者无量子介绍说:孩子在三岁的时候,就犹如一张白纸,而家长就像一个画家,至于最终孩子会成为一幅成功之作还是失败之作,那就要看家长了。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教育三岁前的孩子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品德培养
孩子在三岁之前,他们就像一张白纸,还处于模仿他人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如果家长表现出来的品德不好的话,那么对孩子的影响自然也是不好的。所以,如果不想自己孩子将来的品德不端的话,家长在这阶段就要做好优秀的带头作用了。
2. 性格培养
孩子的性格往往都是在小时候养成的,而在三岁之前就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毕竟“三岁定八十”这样的话语不是没根没据的。家长在这一阶段要多加注意孩子的性格表现,当发现孩子经常表现出一些负面性格情绪的时候,就要适当的对他们进行引导了。
3. 情绪处理
喜怒哀乐是我们人类最正常、最普遍的情绪,当孩子哭泣的时候,不要打骂他们,他们只是在宣泄自己的委屈而已,千万不要制止。而当他们无故发怒的时候,就要善加引导,慢慢的教会他们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
4. 人格教育
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好,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重要性。于是乎,家长们纷纷为孩子报这个培训班,那个兴趣班的,强迫孩子去学习一些本不该他们这个年龄段的知识内容。相比于这些,培养从小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比起知识的教育,孩子在人格上的教育更应该被家长重视。
以上就是无量子老师给大家介绍,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教育三岁前的孩子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本网所转载的内容,其版权均由原作者和资料提供方所拥有!如因作品版权问题需要处理,请发送邮件到23129944@qq.com,与我们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