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名为#央视曝光职业闭店人#的话题冲上热搜,引发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这是因为前不久,央视在调查包括南京等多地在内的“金宝贝”早教机构频繁闭店一事时,多位家长表示,在后期处理中出现了被称为“职业闭店人”的第三方进行线上及线下的沟通协调工作。这些操盘的第三方群体被称之为“职业闭店人”。
这个专坑老百姓血汗钱的黑心行业,是如何钻市场漏洞,操纵企业闭店逃避责任的?请听主持人汪玲的深度解说:
“职业闭店人”
是指帮助经营不善的公司计划好关店、跑路方法,并接手处理后续维权问题的群体。这些职业闭店人,往往以“第三方”的身份出现在善后工作中。他们通常会在企业面临关闭或经营不善时介入,他们与准备跑路的机构负责人达成合谋,指导其先举办促销活动收割最后一批“韭菜”,然后火速变更法人,过户给不具备偿还能力的“背债人”,成功“脱壳”后将烂摊子留给“职业闭店人”接手处置。这一套运作,可以让经营不善的企业或机构成功卷款脱身,又可以让“职业闭店人”赚取不菲佣金,唯独将风险和损失甩给消费者。
职业闭店人和商家联手,更像是合伙诈骗。甚至可以说是助纣为虐。如果这条路子能够畅通无阻,会产生负面激励效应,出现以卷款跑路为目的的企业机构,干一票就跑。如果用歪门邪道关店避债的机构多了,谁还敢信任预付费管理制的企业,到时候又如何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这样做最可怕的后果就是,让社会最基本的信任消失。
职业闭店人这个灰色行业浮出水面,也为杜绝预付款商家跑路提出新的难题。“职业闭店人”的运作在形式上是符合相关规定和流程的,这也是消费者往往维权无果的主要原因。即便他们大方承认问题,消费者也无可奈何——“要告肯定是你赢,但我们确实没钱。”目前,识别恶意闭店存在难度。比如,法定代表登记管理审核门槛较低,无形中为找人背债提供了便利;监管部门以及司法实践中也很难判定,公司股权变更究竟是为了把店盘下来继续经营,还是抱着背债关店的目的。每年都有大量的健身房理发店关门跑路,留下无数的窟窿和投诉,哪些是真的老板跑路哪些是职业闭店人其实根本分不清。
由于这些所谓的“职业闭店人”也算是一个新生事物,很多时候在司法实践当中,对于其身份以及其行为的性质,还难以在法律层面上进行认定,所以也就很难谈得上后续的规范和打击。当务之急是尽快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条款,或者进行司法解释等,对“职业闭店人”的身份和性质进行认定,然后予以规范整治。而要切断职业闭店这条灰色产业链,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完善市场主体登记管理制度,比如,应该加大对职业背债人的甄别力度、不妨将前法定代表人列为追诉对象,让职业闭店人无空可钻。
专家建议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吕来明认为,从民法典合同制度来说,合同债务转移要经过债权人同意,没有经过债权人同意,不管协议转给谁,都是不能免除。
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金融系主任郭明杰认为,应针对特定预付费行业建立资金监管及信息审查制度,让公司的运营、变更有迹可循。
吕来明还认为,如果查实了门店闭店前有搞促销跑路行为,涉嫌共同诈骗。公安机关应考虑从“合同诈骗”的刑事犯罪角度进行打击,以起到警示作用。
来源:江苏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