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数月轮换一次的专题陈列“笔墨见真章——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今日(1月11日)更换展件。新一期“笔墨见真章”展出东汉《赵宽碑》、唐代陆柬之《文赋》、北宋《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告身》、明张弼《杂书》等古代书法珍品,呈现历代书法发展的历史脉络。本次展期持续至2024年4月7日。
秦汉时代是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三代以来古文大篆书写、铭刻分歧的现象,归于统一,产生标准书体小篆;另方面春秋战国时代萌芽的新兴书体隶书,也在此际从篆书简省蜕化成熟,发展为汉代通行的书体。由于时代潮流趋向简便快捷,隶书又持续蜕变分化,遂有草书、行书和楷书的形成。书体递变原非朝夕立就,因此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过渡型书风以及各体参杂的混合书风时而可见,显示书体蜕变迁延岁月,方能在结构和笔法上建立自己的规律。
隋唐时代是另一个关键时期,政治统一带来南北各地书风会流,笔法发展臻于完备,从此楷书成为历代通行的书体。入宋以后,为保存前贤书法长远流传,刻帖日渐盛行。但是宋人并不以继承传统为足,书法取向表现个人情性、得其天趣。
元代继起,转而提倡复古,晋唐书法传统得以延续。然而,不受传统束缚的意念也活跃起来,至明代浮现纵横跳脱的气息。明人书法面貌至为纷杂,行草书尤其活泼自由,适与当时依循传统法度者形成对比。其间突显个性自成一格的书家,也走出实现自己的路径,不为时代潮流所吞没。
清代以降,三代秦汉古文篆隶陆续出土,堪称是得天独厚。在务实的学术风气影响之下,清人摩挲碑版,从而与刻帖相互为用,书法发展的视野得以串联古今,终能在篆书、隶书两方面汲古创新,引领新方向。
东汉 佚名 朱提造鱼鹭纹瓦当
瓦当是一种传统建筑的屋顶构件之一,约起源于战国时期,具有挡住瓦片、保护檐头的作用。汉代瓦当表面多有图案、文字装饰,兼具实用和艺术功能,并承载许多历史信息。
本幅东汉佚名《朱提造鱼鹭纹瓦当》为东汉朱提郡(今云南省昭通市)遗址所出瓦当的拓片。篆书西元100年铭款居中,两侧饰鱼、鹭纹,这种样式和当地出产的铜器非常相似,极具地方特色。
东汉 佚名 赵宽碑
本幅《赵宽碑》拓本,原碑是1941年在青海省乐都县出土。碑立于180年,碑主赵宽(88-152)是浩门县长特聘“三老”之一,协助地方教育。他的孙子赵璜(活动于2世纪)为了显扬家族名声而立碑,所以碑中叙述祖先世系与功业,又赞扬赵宽献身教育的事迹。通篇隶书,字形端正,线条多稜角,书法风格接近165年《华山碑》、175年《熹平石经》。
唐 陆柬之 文赋(局部)
唐 陆柬之 文赋(局部)
唐 陆柬之 文赋(局部)
唐 陆柬之 文赋(局部)
陆柬之(活动于7世纪中期),史载他善于模仿舅父虞世南(558-638)及王羲之(303-361)的行、草书,但缺乏独创的风格。
本卷文字内容与9世纪编《文镜秘府论》收录者大致相似,其中的异体字与避讳方式,也多能与唐代资料呼应,可见此卷颇具《文赋》的古钞本面目。通篇以行书为主,间有草书,风格与《兰亭序》非常接近,符合史料对陆柬之书法的记载,故自元代以来传为陆书。
北宋 魏宗式等 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告身(局部)
北宋 魏宗式等 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告身(局部)
北宋 魏宗式等 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告身(局部)
北宋 魏宗式等 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告身(局部)
北宋 魏宗式等 司马光拜尚书左僕射告身(局部)
北宋 魏宗式等 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告身(局部)
北宋 魏宗式等 司马光拜尚书左仆射告身(局部)
“告身”是古代政府颁授官职或勋奖的凭证。按等级高低,形制各有不同。本幅是司马光(1019-1086)在1086年拜相的告身。它由翰林学士拟主文、再经门下省官员审读、皇帝“制可”、尚书省官员签署、吏部钤印等程序,是为“制授”告身,用来代替“册授”宰相的典礼,反映北宋政府在1082年改革官制的情形。通篇多大字行书,笔法流畅、结构紧饬,表现挺健、开张的气势。按制度,应由吏部令史魏宗式(活动于11世纪)等人所书。
明 张弼《杂书》(局部)
明 张弼《杂书》(局部)
明 张弼《杂书》(局部)
明 张弼《杂书》(局部)
明 张弼《杂书》(局部)
明 张弼《杂书》(局部)
张弼(1425-1487),字汝弼,号东海,今上海人,明代云间书派的代表书家。 此卷作于61-62岁之间,全是他写给好友司马垔(1439-1484以后)的信札与诗。通篇以行草、狂草为主,又掺入章草笔法。字体大小、字形长短、线条的粗细对比很强。不在线条起收、转折处表现精致的笔法,只凸显凌厉的笔势与轻松自然的情调。因此他自拟为“野鹜”,以别于朝廷中“馆阁体”的唯美书风。
明 佚名 (传)赵孟頫书苏轼古诗(局部)
明 佚名 (传)赵孟頫书苏轼古诗(局部)
明 佚名 (传)赵孟頫书苏轼古诗(局部)
明 佚名 (传)赵孟頫书苏轼古诗(局部)
明 佚名 (传)赵孟頫书苏轼古诗(局部)
明 佚名 (传)赵孟頫书苏轼古诗(局部)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鸥波等,是元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文人书画家和鉴赏家之一。
本幅录苏轼古诗《次韵僧潜见赠》,运笔潇洒流畅,线条劲健,毫无迟滞。结字取侧势,右肩斜抬,也确实有赵孟頫晚年学习李邕(678-747)书法的特色。但是笔法与结体的变化不大,例如入笔与右肩多用方笔,竖钩、“水”、“不”等字的造形重复。可见乾隆跋语无误,本幅及题跋都属于明代的“伪好物”。
(本文图文据台北故宫博物院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