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信息发布

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网络推荐 浏览:1015次 时间:2014-06-05

要:文章在建立加权模型度量内部控制缺陷,及以可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质量度量指标的基础上,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探寻上市公司盈余质量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存在相关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盈余质量低于不存在内控缺陷的企业。研究结果能对盈余质量的判断提供新途径和方法,为相关部门完善内控缺陷披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内控缺陷;盈余质量;信息披露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近年来财务欺诈案件的频发,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建立及其相关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自2012 1 1 日起,《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强制要求沪深主板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经审计后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该制度背景为后续学者持续获得更加规范和可靠的内部控制缺陷数据,更好地研究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们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经济后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由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会产生经济后果,影响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一个公司不论其内部控制其他各方面是否运行良好,只要存在一个缺陷就足以使其运转不良乃至是倒闭,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也会对企业的会计报告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财务报告质量的衡量方法多种多样,而其中企业的会计盈余质量是企业各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会对企业的盈余质量产生何种影响呢?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盈余质量之间是否有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性如何?这对相关利益者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众多疑问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答案。因此,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对盈余质量影响内在机理和相关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它能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对盈余质量的判断提供新途径和方法,为相关部门完善内控缺陷披露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运用实证研究来分析和探究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

 

2 研究假设

 

国外学者主要通过计量各类盈余属性,从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对盈余质量影响的角度来深入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有关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披露与应计盈余质量关系的研究受到了大量的关注。一般地,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往往普遍存在,从而降低了盈余质量。未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企业的应计盈余质量相比披露的企业应更高,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盈余质量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而相比于外部审计师确认内部控制缺陷未得到有效改善的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改善的企业盈余质量高。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盈余稳健性更差,但是随着缺陷的整改,稳健性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多伊尔等人提出假设并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成负相关关系(控制变量:总资产、销售额、现金流、业务复杂性等)。Beneish等人认为,如果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前,市场已经对此有所反应、消化,投资者对披露企业较低的盈余质量已经有所认识,则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一般不会引起负面的市场反应。国内相关研究大都集中于内部控制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盈余质量的正向影响上,但是鲜有文献研究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的关系。主流观点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能提高公司的盈余质量,减少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假设H: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越多,企业的盈余质量越差。即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要高于一般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表现为可操控应计利润DA越多,盈余质量越低。也可以表述为,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程度(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不存在缺陷)与可操控应计利润DA存在正相关关系。

 

3 研究设计

 

3.1 盈余质量的度量

 

通过对四个重要模型的比较分析认为,修正的琼斯模型对于识别盈余管理最为有效。结合中国的情况,刘博和干胜道发现以分行业估计作为因变量估计特征参数的截面 Jones 模型能够较好地揭示公司的盈余管理情况。

 

3.2 内部控制缺陷的度量

 

借鉴美国 SOX 法案的经验,我国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在逐步建立与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进程不断加速。但我国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中,一般都由企业自己定义了各种缺陷的标准,并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中说明。因此,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度量,我们依据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控缺陷内容,按严重性分为一般缺陷,重要缺陷,重大缺陷,并设计企业内部控制缺陷的量化指标体系,建立加权模型来度量内部控制缺陷。

 

4 实证检验结果

 

4.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上证A股行业代码(基于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标准)ABC的上市公司作为初选样本,并按以下程序进行数据的筛选:首先剔除在20124月前未披露2011年内控信息的企业。这是因为考虑到沪市中小板的企业在2011年以前,并没有被强制要求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只是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情况。其次剔除2010年应收账款、总资产、销售收入等财务数据存在遗漏缺失的样本。这是由于计算盈余质量时需用到上一期财务数据。再次为了控制特异值对回归结果造成的影响,剔除主要变量两端各 1%的极端值,对连续变量都在上下1% 分位数进行Winsorize处理。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96 个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weak)数据根据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人工收集、逐一整理而成。财务数据主要取自CSMAR 国泰安数据库,有关内控的非财务数据摘自巨潮资讯网。本文应用stata统计软件,按企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与否对企业的盈余的主要变量AQ的平均值进行了t检验。实证结果表明:不存在内控缺陷企业的AQ均值低于存在缺陷的企业,且二者在10%水平下显著差异。这一实证结果说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盈余质量要低于一般企业。由表3可以看出,有关公司规模的变量资产的自然对数,披露组的均值22.15要大于未披露组的均值22.14,说明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规模要大于未披露缺陷的公司规模,即公司的规模越大越倾向于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信息;有关股权结构的变量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存在内控缺陷组的均值大于未披露组,说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要大于未披露组,说明股权越集中的公司越容易披露其内部控制缺陷信息。

 

4.2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通过前面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我们了解了样本的一些基本特征,研究假设H得到初步检验,下面我们用回归分析结果来检验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表4是企业内部控制缺陷对企业盈余质量的回归结果,模型的R-squared24.31%,模型的总体解释能力较强。从表4的数据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披露在10%的水平上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正相关,即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与盈余质量成负相关关系。这一实证结果支持假设H,说明,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盈余质量要低于一般企业。在控制变量方面,资产规模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在10%的水平上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表明公司规模越大,经营更加成熟,业务趋于稳定,盈余质量更好。这一结论与DechowDichew(2002)的研究结论一致。同时,作者发现净资产收益率在10%的水平上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显著正相关。发展速度在5%的水平上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绝对值显著正相关,发展速度快的公司比发展速度慢的公司更容易进行盈余管理。而股权集中度变量(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与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呈现正相关关系,但是不显著。考虑到数据收集的困难性,与公司行业、经营环境相关的财务杠杆(资产负债率)在本文模型中与盈余质量没有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在本文的研究中没有得到检验。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缺陷,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企业的盈余质量相对未披露缺陷的企业差。不管企业是故意操纵还是由于无意的差错,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与盈余质量存在相关关系。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企业内部控制应该是促进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的工具。这就要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除了披露利润等信息外,对与社会责任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信息的披露十分必要。本文研究结果不仅具有一定的政策含义,更为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管理提供了参考借鉴:首先基于政策制定者视角下,为国家强制性要求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为监管部门提高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信息的有效性、健全内控体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完善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制度建设。有效提升企业盈余质量,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其次,基于投资者视角下,为投资者甄别上市公司盈余质量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投资者可通过企业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信息判断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从而有效判断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充分了解上市公司的盈余质量,实现价值投资与理性投资的目标,最大程度地避免盲目投资。(本文来自:www.lwenwang.cn

 

参考文献:

 

[1]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北京大学 200812月第一期